财富中心400 687 0116

关于利来·国际APP

为客户打造优质金融产品 实现与客户的共同成长,为中国信托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专题研究】信托公司信托文化建设(九)

日期:2021-08-25

信托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家实施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和方略,把“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的科学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要在于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制两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信托业作为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也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的现代化进程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对国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开展信托文化建设正有利于全面贯彻这一新理念。

1. 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引擎,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随着中国现代化已由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转向外源和内源共重,并更多地侧重于内源;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信托的发展也需要转向内源。这种从外源性到内源性的转变,要求信托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更加依靠于创新,在意识上坚持以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点,在方式上坚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在内容上进行全方位创新,为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而信托文化建设有利于在行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信托关系除规范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外,对于委托人是一人还是多人、委托人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发起、受益人是自益还是他益、受托财产是货币还是其他财产、受托人处分管理信托财产的具体方式等再无限制。正因为具有灵活多变的运用方式,信托才能够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始终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这种高度自由灵活的特质是信托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 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

协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方式,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变化,强调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信托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协调发展。首先,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扩大,理财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来自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信托行业内部甚至是部门间的竞争也风起云涌,而且由于业务同质化严重,使得竞争有趋于强化的态势。信托公司从管理架构上更应回归本源,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强调良性内部竞争和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而将信托行业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信托如何保持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协调也尤为重要。

信托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良好公司治理能力,树立品质经营理念和员工良好职业操守,从而提升发展质量。而且信托文化建设有利于彰显信托高尚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责任文化,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减少盲目追寻市场热点和过度开展投机的现象,使信托行业进一步与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 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第九个主要方面而提出,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从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布局、生活方式、实际行动等方面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由于绿色产业大多具有“公共物品”“正外部性”和“重资产”等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金融机构的信托公司,虽然不直接从事绿色产业,但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如减少“三高”产业投资、增加绿色农业类公益慈善信托、发展绿色信托、碳排放交易权等。信托业尤其应积极抓住转型机遇开辟新的业务方向——绿色信托,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灵活优势,对绿色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予以支持。

而只有发挥信托文化中的灵活创新特征,贯彻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文化,把创造社会效益作为信托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渠道,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开放发展理念的要求

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初,银保监会发布了《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取消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信托公司“总资产不少于10亿美元”的要求,体现“内外一致”的国民待遇原则。《办法》放开引进的总资产在十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机构,有利于信托业扩大对外开放。虽然目前信托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但是随着整个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信托公司必然会受到国外信托公司的冲击,而当前信托行业的专业水平、治理能力、信息技术与国外先进信托公司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家族信托等新兴业务的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形成能与国外信托公司相抗衡的信托文化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信托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对国外先进信托理念的吸收,中国信托文化建设要学习英美日等国先进信托理念,学习良好公司治理结构、专业技术和伦理规范,构建品质文化、底线文化,同时在开放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特质。

5. 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

共享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信托业在拓宽人民群众投资渠道,丰富资产配置,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不可低估的财产性收入。未来信托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意识,围绕人民群众对于财产保值增值,以及财富传承的美好愿望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只有在这样的信托文化指引下,信托业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对金融行业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都作出一系列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减少金融行业无效“产能”的供给,比如一些高风险机构要退出。

(2)优化金融行业的供给结构,比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3)让金融行业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再平衡,比如如何真正满足小微的需求。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当前,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在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形成制约。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全球第三,保险业保费收入全球第二。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融资的可得性,还造成杠杆高企、监管套利丛生、新兴金融无序创新等金融市场乱象。我国金融结构上存在效率不高、结构失衡、与经济转型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难以有效支持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而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托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互补性不强,比如急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信托业务体系。

(2)信托产品没有很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

(3)信托受益权的流通方面,流通市场深度广度不够,比如要持续推进统一信托受益权账户建设,便利信托透明转让。

(4)在信托产品的消费环节,“卖者”(信托公司)和“买者”(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缺乏透明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托营销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加强对受托责任履行的审查。

因此信托业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深化信托行业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有助于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信托文化的四大核心特征和五大特质均能帮助信托公司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供给侧改革也会给信托行业带来挑战:①业务结构转型升级压力下,部分信托机构面临淘汰风险;②信托将面临净值化产品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的挑战;③提高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未来仍需长期努力。

(三)信托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信托业实施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一方面资管新规迫使信托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信托业从其自身发展出发也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1. 信托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资管行业及信托业发展状况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2017以前十多年发展较快,规模巨大。

①增速高,整个资管行业快速发展。从2007年至2017年,我国的资管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以银行理财和信托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资管行业的高速增长。从银行理财来看,2007年我国的银行理财规模还不足5 000亿元,2017年已超过29万亿元。11年时间增长了57倍,平均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从信托来看,2007年信托资产规模为7 300亿元,2017年突破26万亿元,增长了36倍,平均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

 

从整个资管行业来看,期间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整个资管行业2012年底的规模为27万亿元,2016年底突破百万亿元,达到116.18万亿元,4年增长了3.3倍。2017年在2016年的基础上仍有小幅增长,超过120万亿元。②总规模大,对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大。从资管行业的总量来看,规模巨大,在资管新规出台的前两年均超过了110万亿元,2016年为116.18万亿元,而当年我国GDP总量为74.4万亿元,资管行业的规模为GDP总量的1.56倍。由于资管行业规模大,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大,会影响国家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并且,资管行业由多个资管子行业组成。因此,需要出台统一的办法规范资管行业的发展。

(2)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由于信托以债权融资为主,与银行贷款仍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单一信托来自于银行资产的转换,因此信托业尚未取得与其资产规模相称的独立性。同时,信托产品存在“刚性兑付”的痼疾,这在客观上使债权融资类信托计划从直接融资工具异化为间接融资工具,信托计划从“类企业债”异化为“类金融债”。

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与教训是:

①通道业务弱化了专业能力培养。在在信托业高速发展的十多年间,通道业务飞速发展、占比较大,从2016—2018年的数据来看,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为46.38%。通道业务作为信托公司的事务管理性业务,风险较低,信托公司也不承担主动管理责任,导致信托公司在此期间弱化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②过度激励弱化了审慎经营意识。鉴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除少数几家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以外的大部分信托公司均采用市场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尤其是对于业务人员,绝大部分信托公司的薪酬激励均直接与业绩挂钩,造成业务冲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的审慎经营意识弱化,风控标准有所放松,导致近几年来,风险项目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③快速增长弱化了研发与培训。从图1可以看出,2017年之前的十多年,信托业高速增长。但是,与规模快速增长相比,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规模增长速度;再加上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比较效应,信托从业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忙于业务拓展。在此期间,信托公司对于研发和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所历史欠账。

④刚性兑付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资管新规出台前,信托行业形成了刚性兑付的行业惯例;并且,部分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销售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向投资者传达刚性兑付信息。这样,投资者认为信托产品是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无风险理财产品,根本未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一旦信托项目出现风险,如信托公司无法兑付,投资者则会采取各种方式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兑付。

2.资管新规对信托业的影响

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资管新规对于信托行业的规范发展影响深远,有些专家、学者将之称为对信托业的又一次整顿。为在信托业落地实施资管新规,促进信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建设信托文化,从文化层面引导信托行业相关人员思维的变化。

资管新规作为对全部资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资管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资管新规对信托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盈利模式由以前赚取“存贷差”转向收取“管理费用”。

(2)合格投资者标准提高使信托公司资金筹集的难度加大。

(3)打破刚性兑付对信托公司品牌管理提出更大挑战。

(4)消除嵌套和通道对信托公司的规模发展影响较大。

(5)风险准备金计提降低信托公司可分配利润并使更多的资金处于沉淀状态。

(6)规范资金池对信托公司流动性及项目的交易结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7)信息披露、净值管理要求迫使信托公司加强精细化管理。

(8)审慎经营、勤勉尽责义务要求信托公司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3.信托业转型升级十分紧迫

(1)信托行业自身发展需要

根据陈赤博士的观点,信托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1979年至2017年为信托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尚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

在信托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债券融资业务占比逐步下降,资产管理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普遍开展,其占比逐步上升,形成“信托投融资+资产管理”的双主业模式。

因此,在信托发展进入中高级阶段的背景下,信托公司进行业务转型升级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信托的需求不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以前注重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信托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优化自己的业务结构,从以前的提供非标债权融资为主转向基金化、标准化、净值化业务,以及股权投资。

(3)资管行业竞争加剧迫使信托公司转型升级

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资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信托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①国内资管行业竞争加剧。资管新规将所有资管子行业纳入统一管理,信托的制度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大量设立,对信托公司形成较大冲击。

②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自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后,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加大。随着开放的推进,我国金融业将实现与国际接轨,国际上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以后将到国内开展业务,我国信托公司以后将与这些优秀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同台竞争。为迎接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的信托公司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加快业务转型升级。

(4)监管环境变化

从2017年开始,我国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稳杠杆等一系列措施,体现在金融监管上,直接的感受就是监管趋严。

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信托公司共收到罚单81张,处罚金额合计超过4 600万元。信托公司被行政处罚的结果,可简单概括为“业务受限”“影响评级”“妨碍布局”“损害声誉”“不利证据”和“个人责任”几个方面。在“强监管”的环境下,处罚已成为常态。近几年来,未受到过处罚的信托公司寥寥无几。信托公司必须加强合规意识、风险意识,争取少受处罚,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要实现少受处罚的目标,信托公司加强业务转型升级是重要方式和途径,要以此来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

4.信托文化建设是促使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托公司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改变以前那种以通道业务和贷款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回归信托本源。要实现信托业的转型升级,应大力加强信托文件建设。

(1)以信托文化建设引领信托业务规范化发展

资管新规要求资管金融机构以后严格按照新的规范开展业务。信托公司要规范开展业务,主要是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员工的经营行为,而信托文化建设对于信托公司规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信托公司通过在业务开展过程有意识的信托文化建设,使规范发展理念深入信托公司的所有员工意识,形成规范从业的理念。这样,在信托文化的影响下,信托公司员工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信托公司业务规范,公司规范发展。

(2)以信托文化建设提升从业人员思维层面

长期以来,信托行业做的主要是非标债权融资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也形成了类似“信贷”的惯性思维。同时,部分信托公司及从业人员诚信意识也不强。所有这些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是思想意识问题、文化问题。在促使信托行业人员思想转换方面,信托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帮助信托从业人员牢固树立诚信思维。“诚信”是信托的基石、是信托公司的生存之本,不讲“诚信”则信托无从谈起。要通过信托文化建设提升信托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打造“信义”文化,主观上诚信、尽责,客观上审慎、勤勉,不辜负委托人的信任,为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帮助信托从业人员牢固树立长期主义思想。与我国不少行业类似,信托业从业人员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想较快地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财务自由。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信托从业人员认清信托本质,明确自身定位及职责,使之树立长期主义思想,业务拓展时基于长期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克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三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帮助信托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部分信托从业人员法治意识不强,为促成业务,努力寻找法律法规的漏洞,游走于灰色地带;2017年以来,信托公司及从业人员受处罚数量大幅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此问题。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信托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学法、遵法、守法,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四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帮助信托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创新思维。灵活创新是信托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可以利用信托原理,在合法的前提下,创设各种不同的交易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托目的。但是,在业绩考核、收入导向的压力下,不少信托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缺乏,展业时不愿花精力和时间进行创新,而是愿意使用成熟的业务模式。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信托从业人员树立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氛围,在行业内推动创新业务开展。

(3)以信托文化建设优化社会对信托的社会形象

信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金融支持,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社会上对于信托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看法和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认为信托有“影子银行”之嫌,银信通道业务广受诟病。②认为信托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助推“融资贵”问题产生。③认为信托刚性兑付,违背资管业务原则。要改变社会上对信托的这些固有看法,可以通过加强信托文化建设,扭转相关方面的观念。

一是通过信托文化宣传促使投资者树立风险意识。以前,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投资者无法并且没有强烈的意愿完全掌握信托公司投资的所有信息,只关心是否能到期收回本息,而对资金的具体流向不关心。通过信托文化的建设和大力宣传,促使投资者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培养其风险意识,逐步打破刚性兑付。

二是通过信托文化建设和宣传改变社会对信托行业的负面认识。在信托业相关方努力做好自身该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和宣传,使社会各界对信托的认识回归正常;将信托文化建设结合信托公司业务回归本源所做的相关具体工作一起进行广泛宣传,扭转社会各方以前对信托的负面认识。

(4)以信托文化建设引导信托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从国家层面多次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对于信托而言,银保监会及中国信托业协会也多次要求和倡导信托减少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业务,回归到以受托服务、慈善信托、财产管理和家族财富传承为代表的信托本源业务。通过信托文化建设,使信托公司在压力面前找准业务转型方向,从信托本源出发、秉承服务理念选择业务转型方向。同时,通过信托文化建设,使信托从业人员认清行业本源,清楚自己使命,重塑价值观,摒弃以利润作为主要业务开发标准的观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主动进行业务转型。

(四)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信托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追求高质量发展。

1. 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为促进银行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于2019年12月30日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以下简称52号文)。

52号文对银行业和保险业2020—2025年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出了目标,信托作为以信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金融子行业,需要“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特色优势”。

(1)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①从宏观经济需求层面理解,信托应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②从信托行业层面理解,信托应在资管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③从信托公司层面理解,要依法合规、最大化受益人的利益、风险可控、利润合理。信托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其高质量发展也应遵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义。

(2)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于信托业如何进行高质量发展,52号文作出了相关的要求:①找准行业定位;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③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④服务康养产业;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⑥助力环保,发展绿色信托;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 信托文化建设是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1)以文化推动信托公司业务结构优化

信托公司进行业务结构优化,可以以信托文化建设为推动力。信托机构大力培养并推广信托文化,使之成为开展信托业务的深厚基础。在信托文化的指引下,寻找合适的业务方向,调整业务结构。

(2)以文化推动信托公司守法合规经营

2017年至2019年,信托公司受处罚较多,主要原因是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触碰监管红线、违规操作;同时,导致一些信托项目出现风险。信托公司出现这些违规行为,说明这些信托公司合规意识不强,没有绷紧“合规”这根弦。要促进信托公司合规经营,金融监管加强检查以及对违规经营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有一定作用,但这是促进信托公司合规建设的被动措施和手段。信托文化建设是信托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更高境界,通过合规文化建设,从思想层面解决认识问题,化被动合规为主动合规,从“要我合规”变为“我要合规”。

(3)以信托文化建设引导打破刚性兑付

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实现 “ 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回归资管业务本源,这也是资管产品的最终走向。

打破刚性兑付,在信托文化建设层面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对投资者广泛宣传信托文化。对投资者大力加强信托文化和信托知识宣传,加强风险教育,彻底改变投资者的认识。同时,在信托产品销售时,要向投资者充分展示项目的真实情况,使投资者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二是信托公司在文化指引下加强履职尽责。在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市场环境下,信托机构要精通信托原理,把握受托人的各项义务,强化受托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受托人的行为边界,构建以忠诚义务和谨慎义务为核心的信用文化氛围,树立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而谨慎行事的稳健作风,探索新的风险缓释和风险化解机制。

(4)以文化促使信托公司经营进一步市场化

我国信托业实行牌照管理,信托行业进入壁垒高,我国信托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与世界上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不少开放措施陆续推出。可以预见,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为应对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信托公司应“坚守信义”“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托文化建设为推手,进一步推动信托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将以前的“牌照”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摘自:《2020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

相关资讯
W66利来·国际 W66利来·国际 W66利来·国际 W66利来·国际 九州官网 九州官网 九州官网 九州官网